收到读者来信的加林老师觉得,对一个女大学生去谈自己的家庭是很无聊的事情。他借用电视屏幕上经常出现的那句话回复:内容纯属虚构。
梁雯不相信。
她说,没有切身的体验,是不可能写得那样逼真、那样感人肺腑、那样催人泪下的。她嗔怪加林老师是个“不诚实的孩子”,说她很有可能会亲临牌坊中学,进行实地考察的。
王加林认为梁雯是在开玩笑,并没有当作一回事。可是,他怎么也没有想到,大约过了一个月,梁雯竟然真的来到了牌坊中学,找到了他的家里!
那天,方红梅刚好在武汉参加函授学习,家里只有加林和他们的女儿王彤。
梁雯站在加林老师的家门口,知道了王加林的身份后,便莞尔一笑,大大方方地走进了他的家里。
逗了一会王彤,简单地寒暄了几句,梁雯就被加林老师的书橱吸引了。所有的文学名著都被她翻动了一遍,她又要看加林老师已经发表的作品,以及没有发表的书稿。
难得碰到如此热心的读者。王加林于是拿出自己的作品剪贴本和杂志样刊,摆在女大学生的面前。
梁雯读得非常仔细非常认真,以至于忘记了时间,忘记了身边的小朋友王彤。
王彤开始还阿姨前阿姨后地围着梁雯转,后来见这个大姐姐只顾看书,根本就不亲热她。于是,独自一个人去操场上玩了。
简单的午餐之后,梁雯就回了孝天城。
临出门时,她还带走了加林老师刚刚完成的一部中篇小说初稿,说是要先睹为快。
自此,王加林更加频繁地收到梁雯的来信。
梁雯谈文学,谈她的学习和排球训练情况,谈她的家庭和朋友,谈象牙塔里的校园生活,谈女大学生宿舍的趣闻……她写信的形式也五花八门:有时长篇大论,有时短如电文,有时是诗歌,有时是文言,有时在贺年卡上随便写几句,有时还配有自己画的插图。
王加林偶尔也给梁雯回信,但都比较简单,完全是礼节性的应付,没有梁雯那样的激情和雅兴。
他向梁雯索要那部中篇小说手稿,梁雯却老是推说还没有看完,支支吾吾的。后来终于邮寄过来了,却面目全非:一百多页手稿,基本上是被撕成碎片后,再用透明胶一页页粘贴好的。
梁雯在信中说,有一个同末,她把稿子带回安陆家里,三岁的侄儿试图让那本稿子变成一堆漂亮的纸花。
她气得把侄儿狠狠揍了一顿,又委屈得在家里直抹眼泪。回到学校,她一页一页地粘贴,整整耗费上两个星期的课余时间……
她真诚地表达歉意,象做错了事的小学生,请求加林老师原谅。
捧着那摞手稿,王加林心潮澎湃,眼睛发涩。
又不是什么名篇名作,值得这样珍惜么?如果没有编辑赏识,还不等于废纸一堆?他心里真如翻倒了五味瓶,说不出是什么滋味。
老婆方红梅总是把他说得一钱不值,他在女大学生的尊重和崇拜中,看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。
于是,他第一次动情地给梁雯回了信,语句再也不是干巴巴的。他甚至像面对老朋友一样,倾诉了自己内心的委屈和苦闷,透露了眼下的尴尬境遇。
梁雯马上回信安慰加林老师,对加林老师“甘作绿叶”“甘为人梯”无私奉献的精神予以充分肯定,表示自己坚决支持加林老师的正确选择。
梁雯还说,她准备大学毕业后,申请到牌坊中学教书,与加林老师并肩战斗,乐为“一个战壕里的战友”。
王加林非常感动,但他还是劝梁雯不要意气用事。在毕业分工尤其是职业选择问题上,一定要慎重。像她这样的天之骄子,应该有一个更远大、更美好的前程。
接下来,两人仍然信来信往。
让王加林感到吃惊的是,后来收到了信中,梁雯突然变得多愁善感起来,有时,字里行间还依稀可见她的泪痕。
梁雯说,稍微长一点儿时间得不到加林老师的消息,她就丢魂落魄一般,学不进任何东西。以前,她在班上是最活泼、最开朗的,可现在尤其喜欢独处,常常一个人坐在教室里发呆,或者在宿舍里懒床。
那年寒假到来的时候,梁雯没有急着回安陆老家看望父母和家人,却出人意料地又来到了牌坊中学。
虽是不速之客,方红梅还是热情地接待梁雯。梁雯对女主人的回报,却是不冷不热的,老是用不屑和疑惑的眼光打量着方红梅。
正赶上牌坊中学吃团年饭,梁雯无拘无束地随王加林一家三口来到学校食堂。
在众目睽睽之下,她坐在了红梅老师和王彤之间。梁雯不怕任何人的直视,也不象上次来时那样,见到陌生人就感到难为情。
那天晚上,她留在学校,寄住在一个单身女教师的宿舍里。
第二天,天气突变,下起了瓢泼大雨。
吃完早饭,梁雯又执意要走,王加林夫妇怎么也留不住她。
梁雯既没有接王加林给她的雨伞,也没有换方红梅的雨靴,穿着自己那双半高跟黑皮鞋,一哧一滑地消失在茫茫的雨幕中……
当时,王加林真想打着雨伞,把梁雯送到花园火车站去,但是,他在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之后,最终打消了这个念头。
他知道,自己已经错过一回了,